最新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久久久黄片免费看,国产小视频孩交免费,九九亚洲精品性爱视频

青海湖畔 三江之源:譜“同心曲” 畫“一體圓”

發布時間:2024-07-22 19:35:00 | 來源:?中國民族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曹川川


作家們在黃南州同仁市“同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參觀。吳艷攝

索南才讓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吳艷攝

作家采風團隊在玉樹州囊謙縣合影。青海作協供圖

為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文學在民族工作中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7月2日至6日,由國家民委、中國作協指導,中共青海省委統戰部主辦,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青海省文聯、青海省作協承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筆會在青海西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位作家、學者、編輯參加本次筆會,“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著名作家王蒙為筆會題詞——“中國夢,青海篇;同心曲,一體圓”。

以文學之筆展青海新姿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共生共榮、和諧相融的熱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筆會開幕式上,青海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吳德軍表示,希望作家體驗和感悟大美青海的山鄉巨變、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生動實踐,并以文學之筆展現生動鮮活的青海故事。

“青海不僅擁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風光,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縮影。文學工作者要以敏銳的感知、獨特的視角,用自己的生花妙筆,反映時代風貌,凸顯時代精神,引領時代風氣,把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故事挖掘好,推出一批優秀作品,記錄人民生活、表達群眾心聲。”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副局長達哇才讓說。

2023年10月,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共同印發了《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黃國輝指出,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發揮文學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特殊重要作用,才能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走向更加廣闊天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此次文學筆會正是《意見》精神在青海落地的重要實踐。

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楊志軍、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索南才讓分別作主旨演講。白庚勝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過去時,也是現在時,更是未來時。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進一步以文學的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貢獻。”

“沒有一滴水的浩渺無邊,沒有一棵樹的江山如畫。我們是草的一枝、風的一縷、雨的一絲、山河的一員,因組合而生長、而秀麗,因團聚而雄壯,而成為山川地貌、陸海大觀。這就是我們的底氣,是共同體的邏輯。我們擁有共同的雪山、共同的草原、共同的鄉村、共同的城市。我們描寫這個世界,豐富這個世界,創造這個世界。”楊志軍用作家的語言表達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我既然握住了青海的一支筆,那么就寫好青海的文字,寫好青海的文學作品。”索南才讓表示,小說寫作讓自己進一步認識到文學要扎根于人民和生活,因此他有了更清晰的寫作目標——寫出新時代屬于青海這片土地的存在姿態。“我所要做的,就是用最大的努力,書寫青海這片廣袤厚重的熱土,書寫熱土上生存的各族人民,寫出他們的偉大精神。”

走進壯美青海汲取文學養分

7月3日至7月6日,與會作家分赴河湟谷地、祁連山國家公園、熱貢藝術之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地采風采訪。途中,作家們邊行走、邊記錄,邊交流、邊思考,深入了解青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探訪青海各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豐富實踐,為進一步講好新時代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青海故事、中國故事積累素材。

在河湟谷地,作家們走進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四川文學》主編、作家羅偉章對當地各族群眾彼此尊重、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人文精神印象深刻。“在青海,各民族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同時也互相包容、借鑒與學習,造就了富有活力的文化景觀。”羅偉章認為,青海從古至今都不乏杰出的書寫者,不僅有當地人,也有外來人。青海有壯美的風光,也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這些都能為作家提供寫作動力。

祁連山國家公園的草甸、冰川和濕地,讓西藏作協副主席尼瑪潘多流連忘返。“近年來,以萬瑪才旦為代表的文藝工作者非常有影響力,我很好奇青海為何能產生如此多優秀作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我看到壯美的山川風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共處,這樣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尼瑪潘多說。

熱貢是對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和尖扎縣、澤庫縣部分地區的藏語稱呼,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熱貢藝術產生于13世紀,涵蓋唐卡、壁畫、堆繡、雕塑、建筑彩繪、沙畫壇城、酥油花等造型藝術。在同仁市,通過體驗和講解,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作家尹漢胤對熱貢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熱貢藝術中很出名的熱貢唐卡,既繼承了西藏唐卡的藝術風格,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經過不斷傳承及變遷,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點。從古至今,各民族的文化在熱貢地區交流與碰撞。”尹漢胤表示,在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都是生動鮮活的,能讓作家汲取許多文學養分。

在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作家們驚嘆于自然的遼闊,在草原上唱起《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收獲》雜志副主編鐘紅明告訴記者,《收獲》雜志“明亮的星”欄目刊載過不少青海作家的作品。“我對青海的印象最早來自文學作品,比如楊志軍的散文《靈魂依偎的雪山草原》。青海作家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在作品中都有深沉的體現。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時代變化對個體命運的投射,對讀者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可能產生輻射作用,甚至還會影響他們成為后來的寫作者。”鐘紅明說。

名山之宗、歌舞之鄉,“中華水塔”三江源也是文化遺產富集之地。《民族文學》副主編楊玉梅在三江源采風之后,對青海文學的發展充滿信心:“青海有豐富的生態文化,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文化創作的富礦。期待更多作家以此為契機,創作出新作、力作。”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4年7月12日第6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