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久久久黄片免费看,国产小视频孩交免费,九九亚洲精品性爱视频

唐竺古道吉隆溝

發布時間:2024-07-30 19:00:00 | 來源:道中華 | 作者:道中華 | 責任編輯:曹川川

高聳入云的雪峰之下,繁茂幽深的森林、奔騰清澈的溪流……吉隆溝恰似一顆深藏于崇山峻嶺之中的璀璨明珠。它不單擁有令人心醉神迷的自然景觀,更承載著源遠流長且意義深遠的歷史,宛如一部無言卻又鮮活的史書,靜候著人們去翻閱、去闡釋。

▲吉隆溝美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條吉隆溝,半部西藏史”

40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山深處的地殼變遷是以“撕裂”的形式完成的,吉隆溝恰到好處地發育在斷層中,成了一條又深又長的溝。與彎曲深邃的陳塘溝、樟木溝不同,這條溝基本上是筆直的,就像一副巨大的犁沿南北向瞬間劃過,兩側的山坡就是其翻開的巖漿土石堆砌而成,其邊沿至今還猶如“刀刃”一般,蜷曲的底層、鋒利的切線,處處顯露著山體被撕裂的那一瞬間的情形。

▲擁有“喜馬拉雅后花園”美譽的吉隆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吉隆溝向東南行進不遠,便是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由此能夠進入印度以及恒河平原。從吉隆向北跨越孔塘拉姆山口,接著向北翻越相對低緩的岡底斯山脈,便能踏入寬闊的雅魯藏布江河谷,順流而下即可抵達日喀則。正因如此,吉隆從古至今都是青藏高原與南亞次大陸交流往來的重要通道。

吉隆的歷史比其得名更為久遠,早在1300多年以前,它即以“茫域”見諸于史書,西藏的每一件歷史要事大都與吉隆溝有關。據推測,公元633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從這時開始,吉隆到尼泊爾的蕃尼古道成為兩地通商來往的要道。

▲唐蕃古道-蕃尼古道路線圖。(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官微)

尺尊公主帶來的尼泊爾獨特建筑風格與藝術形式,經過吉隆溝開始在雪域高原傳播,寺廟的建筑愈發宏偉壯麗,雕像愈加精美絕倫,壁畫的色彩更為明艷動人。

與此同時,蕃尼古道還推動了貿易的蓬勃發展。尼泊爾的香料、珠寶、手工藝品等特色商品,經由吉隆溝進入吐蕃。而吐蕃乃至中原的貨物也通過這條道路運往尼泊爾,貨物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唐竺古道上的文化交流之旅

幾乎同時,在雪域高原的東端,綿長的商隊馱著琳瑯滿目的貨物,從繁華昌盛的中原啟程,沿著唐蕃古道一路朝著吐蕃緩緩前行。

文成公主的和親隊伍,便是沿著唐蕃古道徐徐踏入這片遼闊的土地。她攜帶著大唐的文化、技藝和深厚情誼,融入了吐蕃民眾的生活。

▲閻立本步輦圖卷。描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宮內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可以想見,文成公主安坐在華麗的馬車中,車窗外是不斷更迭的景致。從一望無際的平原至連綿起伏的山脈,從繁華喧囂的城鎮到寧靜和睦的鄉村。她或許會因中原的別離而黯然神傷,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盼和向往。

▲布達拉宮白宮正門門廊文成公主進藏壁畫(局部)。(圖片來源:民族畫報社金持元攝)

文成公主帶來的中原文化,恰似春風化雨,潤澤著雪域高原。先進的紡織技藝,讓吐蕃民眾穿上了更為精美舒適的衣物;精湛的農耕之術,使土地產出更為豐饒的糧食;還有那優美的詩詞歌賦,都深深地影響了吐蕃的社會生活。

唐蕃古道,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中原與吐蕃緊密相連。通過這條道路,不但有物資的交流互通,更有人員的來來往往。中原的工匠、學者、藝人紛紛趕赴吐蕃,將自身的技藝和知識傳授給當地民眾;吐蕃的勇士、使者、藝人也前往中原,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這種相互的學習與交流,推動了雙方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文成公主入藏后,北天竺的戒日國得知唐蕃關系日益交好,也派遣使者借吉隆溝過境吐蕃前往唐朝。643年,唐太宗派遣李義表和王玄策率領使團送戒日國的使臣返回天竺,途中經吉隆入天竺,李義表一行先后受到泥婆羅國王、戒日國國王和伽摩縷波國國王的熱烈歡迎,而后又從吉隆返程。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唐蕃古道與蕃尼古道以及尼泊爾通往天竺的竺尼古道連為一體,成為古代中國至南亞的一條著名通道——唐竺古道。

多少傳奇被銘記 風水寶地初得名

因為東天竺國王對道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唐太宗命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以王玄策作為使節再次經吉隆入天竺。不料,此時戒日國國王尸羅逸多逝世后,國內局勢大亂,作亂的阿羅那順拒絕王玄策的使團入境,還殺害了使團的大部分成員。王玄策僥幸逃脫后,先后向松贊干布和泥婆羅國王借來1200名吐蕃兵和7000泥婆羅騎兵,攻入戒日國,生擒阿羅那順,隨后成功前往東天竺將道德經交給伽摩縷波國的童子王。

大獲全勝后的王玄策押送阿羅那順由吉隆返回唐朝。唐太宗駕崩后,阿羅那順的形象被當作十四番君長像之一,被陳列于唐太宗的昭陵玄闕之下。不過,由于印度當時處于各國混戰的時期,對于此事的歷史記載極為破碎,因此該事件的主要史料主要來自于漢文和藏文記錄。

王玄策的事跡,為吉隆溝的歷史增添了一抹傳奇的色彩。他的故事,彰顯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困境時的堅毅不屈和英勇無畏。

▲唐王玄策墓志銘(圖片來源:考古中國)

松贊干布辭世后,大相祿東贊輔佐芒松芒贊,開啟了吐蕃新一輪的擴張。656年,吐蕃在吐谷渾邊境屯駐軍隊,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為芒松芒贊求婚。此時唐朝無暇顧及吐蕃,只得委婉拒絕求婚,并以送佛袈裟為借口,第三次派遣王玄策經吉隆入天竺,并借機在沿途觀察吐蕃的動向。王玄策在經過吉隆時,留下了《大唐天竺使出銘》石碑,成為現存年代最早的青藏高原漢文石刻碑銘,比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還要早165年,碑文基本確定了長安經吉隆入天竺的路線。

▲《大唐天竺使出銘》碑刻,記述了王玄策出使天竺,路過吉隆的過程。(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官微)

到了公元8世紀末,蓮花生大師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到西藏傳教,從印度跨尼泊爾路經吉隆,看吉隆是塊風水寶地,正式為吉隆命名。再到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派大將福康安反擊廓爾喀入侵,在熱瑪村布下騎兵擊退敵兵收復吉隆。

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中,吉隆溝見證了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更迭。吉隆溝在戰爭時期乃是戰略要沖,因其地理位置的關鍵重要性,成為各方勢力競相爭奪的焦點。在和平歲月,吉隆溝迅速恢復興旺繁榮,成為了商業貿易的樞紐和文化交流的要道。

歷史照進現實 吉隆再放異彩

當下,吉隆溝雖已不復往昔的模樣,但歷史的痕跡仍舊清晰可辨。古老的驛站遺址,依然能夠讓人暢想當年的熱鬧喧囂與繁忙景象。

▲通往吉隆溝絕世秘境的峽谷。(圖片來源:吉隆發布)

散落在山間的石刻,記錄了歷史的瞬間。有的鐫刻著佛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的刻著文字,記載著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作為一個邊陲小鎮,從吉隆鎮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只有大約160公里。作為自古以來對外通商的重要通道,吉隆口岸有著悠久的中尼邊境互市貿易歷史,素有“商道”“官道”之稱。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吉隆口岸迎來了國際商貿之人匯聚于此。

▲日前,“道中華”邊疆行之“曼行國道·219”來到吉隆口岸,“道中華”文化傳播使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與當地工作人員交流。(鄭彬攝)

來自中國的商品通過吉隆口岸運往尼泊爾,涵蓋電子產品、服裝、日用品等,滿足了尼泊爾民眾的生活需求;尼泊爾的特色產品,例如手工藝品、藥材、農產品等,也通過口岸進入中國市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文化交流在口岸也日益頻繁。尼泊爾的藝術表演、美食文化在中國得到展示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科技也在尼泊爾引發了關注和學習。

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2014年12月,吉隆雙邊性口岸開通并于2017年升級為國際性常年開放公路客貨運輸口岸,對中國和尼泊爾之外的第三國人員開放,并承擔著60%以上的中尼貿易。

▲吉隆口岸。(圖片來源:西藏日報)

吉隆溝的發展,不單單是經濟的增長和物質的充裕,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當地人民在保留歷史傳統的同時,積極融入現代元素,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傳統的歌舞、節日在新時代獲得了新的演繹和發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和參與。

走進吉隆溝,如同走進了一部鮮活的歷史書。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足跡之上,每一次呼吸都能夠感受到歲月的氣息。在此處,我們能夠目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偉大力量,能夠感受到文化交流互鑒的無盡魅力,能夠體悟到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來源:道中華)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